更新最快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
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由于它是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故以歌舞为主。
歌舞片兴起几乎与有声电影同时诞生,《爵士歌王》标志着歌舞片的诞生,但是由于缺乏声音这一方面的要求,人们将1929年米高梅的《百老汇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歌舞片在30年代开始盛行,并成为30、4o年代的流行时尚.早在40年代歌舞片的“黄金时期”,米高梅的梦幻王国将音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世界观,是对一种“态度”的视听表现.
这种态度实质上就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美妙和富于浪漫色彩的地方,其中渗透着音乐的节奏与优雅。”这种态度从最早的《爵士歌王》开始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歌舞片的“风格”,却是在“融和歌舞片”将情节和歌舞融为一体之后才明确的。出现了一系列经典的歌舞片,很多人熟知的《绿野仙踪》wizardoz(1939),《四十二号街》等。50、60年代达到辉煌,产生经典《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西区故事》《音乐之声》.70年代便开始萎缩.
在中国歌舞片的雏形早而有之,只是形式单纯,没有好莱坞的豪华阵容,也没有巴西歌舞片的民族特色,发展不够成熟,加之数量又少、不成规模,观众自然也形不成对中国歌舞片的认识。
1931年《歌女红牡丹》诞生,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部歌唱片。30、40年代歌唱片成为上海娱乐电影的一种主要形式。
比如第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闲花》,阮玲玉和金焰演唱的《万里寻兄》清新感人;由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根据美国百老汇歌剧《歌剧魅影》改编而来,在上海创下了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纪录,其中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功不可没。
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歌舞片,但是歌舞的魅力已经开始在电影中闪现。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路天使》。
到了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风靡一时,尤其是邵氏的《花团锦簇》和《千娇百媚》,其豪华的歌舞场面蔚为壮观,是着力模仿好莱坞金碧辉煌、歌衫俪影之风格的经典作品,堪与同期好莱坞歌舞片相媲美。
而那时候的左派电影公司出品的不少电影都可以算是歌舞片的范畴,只不过是中国形式的戏剧风格的,像夏梦主演的王老虎抢亲就是如此.
歌舞片真正的沃土在印度,阿三虽然很不是玩意儿,可不得不说歌舞上边阿三是真牛.
那家伙,任何电影里边都少不了唱歌跳舞.动作片都能打着打着就跳开了,而且印度的人确实都听能歌善舞的.
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歌舞电影电影生产国,每年拥有全世界36数以亿计的观众,在它的市场上,好莱坞电影仅占6%的份额。
以孟买为中心的南好莱坞电影,以“无歌舞不成片”的传统为世界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巴西歌舞片。
而这也是印度把自己的电影基地叫做宝莱坞的底气所在.
从50年代风靡中国的《我的情史》,到八十年代长盛不衰的歌舞片,虽然历经几十年的沧桑,但印度电影依旧是歌舞升平、如梦似幻。
乔峰看过的印度歌舞片不多,他最喜欢的歌曲和舞蹈也并不是那些正经的歌舞片,而是一部喜剧,三傻大闹宝莱坞.那里边的几段歌舞给乔峰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
也正是从那部电影开始乔峰才认识到原来印度阿三拍的电影也是能有如此精彩的东西的.原来好好演着的电影突然来段歌舞也是能如此吸引人的.
但印度是个例外,正题上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歌舞片从七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渐渐式微.
近些年更是到了谁碰谁死的地步.好莱坞那边有些电影公司和电影人想要重塑当年歌舞盛世时候的荣光,可惜的是市场仿佛一下就不认可歌舞片了.
无论投资大小,最后的结果都是赔本,没有一个说是能够盈利的.
于是乎,歌舞片在好莱坞成了一个几成禁忌的名词.
无论是朋友的张国容,周闰发还是自己人的钟楚虹,林清霞,叶倩汶还是只能算认识的张曼钰,都诧异的看着乔峰,不知道他是开玩笑还真的是认真的.
如果是认真的,为什么乔峰会准备拍歌舞片,难道他看不到目前歌舞片的困境和市场低到可怜的认可度吗?
“没错,歌舞片.“乔峰却在大家诧异的眼神中肯定的点了点头说道:“就是歌舞片.我知道你们都不看好,但我不觉得是歌舞片近几年情况不好是这个类型死了,我以为,之所以歌舞片情况不好是因为没有足够好的本子和让人能闻之起舞的音乐.恰好我写了一个歌舞剧的本子,本来是准备和美国那边合作的,但是刚刚我忽然觉得让荣少你这个唱歌跳舞都好的人来主演这个片子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